生活心理學│倖存者偏誤
我是你的說書Talker|Eddie,在我的論談Podcast「52個思考偏誤中」
有一集聊到倖存者偏誤,那這次Eddie就來跟大家分享倖存者偏誤除了節目中導讀的觀念外,還有什麼值得借鏡的。(還沒收聽的朋友可以點擊文末圖片收聽唷!)
倖存者偏誤(survivorship bias),「存活者/生存者偏誤」都有人這樣稱呼,然而倖存者偏誤可以解釋為是種在邏輯的謬誤之下,做出選擇偏差的一種狀況。
而倖存者偏誤曾經被使用在戰爭策略應對上,像二次世界大戰期間,美國海軍曾委託哥倫比亞大學統計學 亞伯拉罕·沃德 教授,運用教授的統計專業來設計一套關於盟軍轟炸機的防護準則。
沃德教授統計了盟軍轟炸雞遭受攻擊後的數據進行了研究發現:機翼是整個飛機中最容易遭受攻擊的位置,而發動機則是最不容易被攻擊的位置。因此教授給出的建議是:「增加發動機的保護措施」。
說到這邊,相信你也會有疑慮,為什麼要保護最不會被打中的地方呢?
而不是增加機翼的防護,後來教授說明:「統計的樣本僅包含沒有因敵火射擊而墜毀並安全返航的轟炸機,所以中彈較多位置,多是被擊中也較不會導致墜機的部分。發動機一旦中彈,安全返航、生還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」。
因此,軍方最終採取了教授提出的增加發動機防護的建議。
不少人會將別人的成功經歷,投射在自己身上,而忽略了沒有觀察到的細節,因而最終導致失敗,有句古語:「學虎不成反類犬」多半是描述這種狀況。
我們常只關注、過度聚焦在「某人的成功經歷」,而不是關注他的失敗與挫折,畢竟人性就是習慣迎接陽光與享受舒適,很少人願意去思考,若他的失敗與挫折發生在我身上,我能撐過去嗎?
如今是一個學習的世代,太多的課程不斷開設,但提醒學員要時刻借鏡倖存者偏誤理論,要學習的是成功者的邏輯與心態,而不單只是仿造成功路徑。